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
图为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回龙铺镇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域。本报记者李和风摄
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,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,既是民生工程,也是民心工程。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介绍,截至去年年底,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,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,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,实现了大灾少减产、小灾能稳产、无灾多增产,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目前,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设计施工、验收、管护等环节还存在哪些问题?又有哪些创新做法?
尊重农民意愿
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,我国2.3亿农户中超过2.1亿户的经营面积低于10亩。小田块、小农户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,且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。“田地平整肥沃、水利设施配套、田间道路通畅、林网建设适宜、科技先进适用、优质高产高效”的高标准农田,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,实现高产稳产。2021年出台的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(2021—2030年)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细化为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电、技、管8方面综合治理,强调要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、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,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这对保障农户的种植收益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很有帮助。
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,不少农民群众进城务工,将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,但也有一些农民不愿流转土地,希望在自己的耕地上耕作。在“集碎为整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,如何平衡种粮大户和小农户的利益?
“我们优先在完成土地数字化改革的村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让耕地集碎为整,目前各村耕地集中流转率超过90%。”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委书记周卫星介绍,所谓土地数字化流转,是指将农民自己拥有的土地亩数进行登记,然后由村集体集中管理、流转,通过“确权不确地”实现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。土地流转后,农民根据登记的耕地面积获得收益,不再区分物理意义上的小田块属于谁。如果有农民仍愿自己耕作、不参与土地流转,村集体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,按原有面积将边缘零散地块划分给小农户,既保证了农户有良田种,又保证了集中连片地块可以整体流转。
赫山区种粮大户俞聪今年流转了500多亩耕地,他表示,土地数字化改革之后,自己可以直接与村集体签订流转协议,相较之前和农民个人商议,沟通成本显著降低。同时集中连片的地块也更加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,生产成本降低的同时,效率和单产也有所提升。
此外,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过程中,种粮主体的需求也得到充分考虑。“机耕道宽度要多少、‘码头’(机械下田坡道)设在哪里等,都是老百姓说了算。”宁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健举例说,在当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之初,水泵的设计位置在田块两边。经过多轮走访沟通,发现种粮主体普遍希望将水泵放在田块中间。设计单位据此进行了修改,让农业设施更加实用、高效。
创新融资模式
建设高标准农田,离不开资金保障和金融支持。
从中央资金来看,今年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,同时取消地方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。这为进一步提升农田建设水平提供了资金保障。
从社会融资来看,今年5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《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积极服务乡村全面振兴,强化对高标准农田、种业振兴、产业发展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融资支持。
湖北省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、副研究员赵静分析,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,各地普遍存在资金投入机制不稳定的问题。地方财政的配套能力有限,各类项目资金的整合不够,导致资金难以发挥整体引导效用。同时,高标准农田按照先易后难顺序开展建设,剩余要建设的大多是位置偏远、高低不平、土壤瘠薄、零散分散的地块,建设难度大、成本高。加之高标准农田建设物料和人工成本上涨迅速,大部分地方的财政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VC资源讯息个人站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x.bayihulian.com//caijing/7801.html
- 上一篇:发展口岸经济 助推富民增收
- 下一篇:发展夜经济 激发新活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