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C资源讯息个人站
当前位置:VC资源讯息个人站 > 国内 > 正文

没有国家的界碑,哪有我们的牛羊——“人民卫士”巴依卡·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接力护边七十载

09-16 国内

  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加孜拉·泥斯拜克

  “党和国家已经给了我们家很多荣誉,现在又授予我这么崇高的荣誉,我肩上的任务更重了。我怎么才能做得更好?”9月13日晚,在祖国西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,巴依卡·凯力迪别克对前来看望慰问他的基层干部和亲朋好友说。

  当日,巴依卡被授予“人民卫士”国家荣誉称号的消息,成为雪域高原上人们最开心的事。

没有国家的界碑,哪有我们的牛羊——“人民卫士”巴依卡·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接力护边七十载

  9月1日,巴依卡·凯力迪别克在家中介绍父亲当年的巡边经历。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摄

 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、边境线长888.5公里、与三个国家接壤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,巴依卡一家三代接力护边七十载的故事家喻户晓。如今72岁的巴依卡尽管一身病痛,却仍然有着高原雄鹰般的豪迈:“新中国成立后,我父亲就把护边当作无比重要的任务,70多年来,这个任务在我们家一代代传了下来。只要我有一口气在,护边的任务永远扛在肩。”

  路再险,不退缩

  “我们这个地方叫达坂,国门铸在心里面;我们这个地方叫高原,生命禁区守边关……”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文化墙上,《红其拉甫之歌》道出了高原雪域的艰险苦寒和戍边卫士的忠诚勇毅。一旁展示的“守防足迹”图片里,少不了向导巴依卡和儿子拉齐尼·巴依卡的身影。

没有国家的界碑,哪有我们的牛羊——“人民卫士”巴依卡·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接力护边七十载

  巴依卡·凯力迪别克在一次执行巡边任务出发前,整理携带的物资装备(资料图翻拍)。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摄

  “巴依卡父子和我们一起巡逻,体现了军民守边稳疆鱼水情深。”9月9日,红其拉甫边防连指导员冯康佶说。每年新兵下连,连队就给他们讲述巴依卡一家和边防官兵巡边的故事。

  巴依卡家的客厅里,挂满了边防官兵为他拍的照片:冰河里,他骑着牦牛冲在巡逻队伍前面;雪山上,他的胡子和衣帽挂满冰霜;国旗下,他行注目礼深情唱国歌;界碑前,他把“中国”两个字描红。

  这位始终把党员徽章戴在胸前的高原牧民,举手投足间尽显拳拳爱国之心、殷殷报国之情。

  “这是我爸爸在给解放军带路巡边,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巡边,这是经过吾甫浪沟最危险地段,这是翻越再勒阿甫达坂……”巴依卡深情地介绍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。

  护边30多年,身上的伤痛和病痛,已不允许巴依卡站立或端坐太久。记者从他的目光里看出:他在流连走过的每一条路,身边的每一名伙伴,逝去的每一段时光。

  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们说,这里的巡逻线是全军目前唯一一条骑牦牛执勤的巡逻线,有些地方,只能从宽约50厘米的狭窄处通过。山上碎石翻滚,人员无法躲避。

  从1972年到2009年,巴依卡共巡逻700多次,行程3万多公里,多次在危难之中解救边防战士。而他自己,却负伤6次。2004年和2021年,他分别做了心脏搭桥和心脏支架手术。

  是什么力量支撑巴依卡一次次迎着艰难险阻为边防官兵带路巡边?

  巴依卡凝视一张黑白照片中的父亲良久,父亲凯力迪别克·迪力达尔当年的教导言犹在耳:“巴依卡,党是我的爸爸,祖国是我的妈妈。边防线我走不动时,你得走,你走了我才心里踏实。”

  1949年底,凯力迪别克成为民兵后,主动给巡边的解放军当向导。他常常感慨,共产党和牧民一起劳动,牧民盖房子或有什么困难,解放军都会赶来帮忙。共产党来了,他们才过上了好日子。

  “孩子,护边是国家的事,也是牧民的事。没有国家的界碑,哪有我们的牛羊?巡逻路上确实有很多危险,但我们必须要做好国家的事。”巴依卡年迈时,对儿子拉齐尼·巴依卡嘱托道。

  事再难,不放弃

  从红其拉甫边防连出发,到被称为“死亡之谷”的吾甫浪沟沟口,海拔逐步攀升,9月初的天气随时会降雪。10余公里的柏油路,已让记者深深尝到了“行路难”的滋味。
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VC资源讯息个人站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x.bayihulian.com//guona/88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