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翎张海明:产业链成本居高不下是商业航天推进的最大卡点
9月25日,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《通信世界》杂志社主办的 “卫星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”举办。本次论坛汇聚了卫星制造(银河航天)、卫星流量运营(中国卫通)、应用终端(网翎)、基带芯片开发(思朗、星思)、系统测试(罗德与施瓦茨)等企业,共同探讨商业航天各产业链模块的发展现状,为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建言献策。
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将“商业航天”写入其中,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,我国商业航天市场潜力巨大,有望成为万亿元级新兴产业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54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4年6月,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,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.0%。然而,中国还有200万牧民、每年20万的硬派越野车和300万平方米邻海面积未实现网络覆盖,卫星通信存在巨大增量市场。
中国首个民用卫星通信终端企业网翎总经理张海明指出,产业链成本居高不下是商业航天推进的最大卡点,需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突破。只有靠需求拉动的市场才能实现航天的真正商业化。他介绍,网翎经过两年努力推出的卫星上网机,对接亚太6D高通量卫星,整体重量4.5公斤,可单肩背或双肩背,在实际应用中达到设计要求,采用波导加微带技术,荣获德国红点奖,价格比现有同类产品低一个等级,标准档不到3万元,为规模化市场需求做出了切实有效的努力。
中国卫通创新研究院系统论证中心主任朱兴鸿表示,国内卫星轨道发展分高轨和低轨,目前卫星系统容量结合国内发达的地面网络,能满足全域范围内连接需要,尤其是高轨卫星。但低轨卫星发展中,运载能力是瓶颈。国内几个计划多为百颗星量级,一方面是国内运载尚未实现像国外重复运载的能力,国产运载发动机数量制约发射次数,影响卫星互联网布局。
思朗通信总经理祝涛提出,从卫星发射、火箭制造到终端研制,与国外最先进技术相比,我国技术差距明显,技术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成本优劣,导致成本居高不下。以终端为例,万元级产品对我国目前极具挑战。成本居高不下,规模难以提升,商业运营更无从谈起,需要产业界共同努力提升技术水平、降低成本。
无论是上游还是终端的技术努力,最终方向都是降低成本,为大增量市场规模化做好准备。本次论坛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向。
《通信世界》全媒体总编刘启诚提到,打造高质量终端要让老百姓用得起。十几年前、二十年前摩托罗拉“铱星”因终端和资费太贵失败。网翎总经理张海明认为,终端发展要走成本更低的方向,形成良性循环,从上游、供应链、终端、市场等方面良性互动。在推广终端过程中,要像消费电子那样进行规模化销售,带动整合市场及渠道进行教育。下一步产品目标是价格降低一半,把成本做到极致,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变大,商业才能闭环。(柯轩)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VC资源讯息个人站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x.bayihulian.com//keji/11785.html